批判、評論與事實

 

 

問題:

《觀音之愛》書上寫道:「不要去批判哪種動物是否美醜,不要去評論哪一種花更美麗,不要去說哪一種鳥較可愛,因為它們都如它們所是的存在。」

 

什麼是批判?什麼是評論?我的表達與做法是否符合書裡的教導呢?

 

 

閏月:

這裡我切入另一個角度來釐清。

 

我的師父給我的教導是:儘量去表達事實,說真實的話,講真實的感受,描述真實的事實。

 

當然要做到對事實的100%描述,我個人覺得難以達到。因為每個人對外界資訊的接收都是帶有個人色彩的,那麼也只能儘量貼合地去做表達。

 

首先我來引入一個概念,廣義事實和狹義事實,狹義事實是相對廣義而言的。

舉例:

 

1.我覺得A花好醜。

這是大多數人的通常表達,從狹義上來看,這是對自我感受的真實描述。但從廣義事實上來看,就不符合了,因為我個人的主觀感受無法代表眾人之所見。

 

做貼合事實的表達就是:如實描述A花的顏色、形態……

 

同時也要真實地承認自己的感受:我有自己的喜好,A花不符合我的審美——這樣既可以描述事實,又能忠於自己。

可是在口頭交流中這樣表達顯得過於冗長,所以自己可以去折衷一下。

 

也可以堅持選擇對事實的描述——這個是我師父比較提倡的。

 

另外,醜、惡、美、善……這類帶有明顯貶義褒義、有對比性的詞也會觸發我們的感受。語言具有能量,所以也可以通過用詞的調整去改善感受,逐漸調整觀念和能量。

 

當我在表達「A花好醜」時,必須要承認這個表達欠妥,但我知道自己真實地在表達什麼。我心中並沒有將醜與美做對比,或者進行批判,只是在真實表達自我當下的感受。所以不會產生批判的負面感受。一旦有批判的感受,內心一定會有不舒服的感覺。

 

那麼對聽的人而言,可能也會對這種非中性的表達產生對比、評論或批判的感受。

這裡又可以回到前面講過的,不用將別人的看法、表達和自身的觀念、感受聯繫在一起。

 

分享一個實例:

有一次我帶五歲的女兒玩樂高,途中遇到女兒的同學。女兒的同學就一直圍著她叫「小Lucy,小Lucy」。我當下對這稱呼就產生了沒被尊重的負面感受。但我觀察女兒,見她神色如常,沒有半點不適感。後來我問她:「她叫你小Lucy,會讓你不舒服嗎?會有被輕視的感覺嗎?」

 

女兒說:「不會啊,她叫我小Lucy,是因為她覺得我小,那是她腦子裡的想法~跟我又沒關係~」

 

我一下子恍然大悟。「小Lucy」帶給我的不適感,是因為我自己的觀念、感受和經歷造成的。我將別人的表達和自己的觀念感受聯繫在了一起。所以我之後只要慢慢放下自己對「小+名字」的偏見、釋放被輕視、不被尊重的感受即可。

 

2.我覺得A花比B花美。

 

這話在自我感受的描述上屬於狹義事實,而非廣義事實。

 

從廣義事實上看,A花和B花長得不一樣,也沒辦法進行比較。所以「我覺得A花比B花美」這句話屬於主觀比較,而不屬於對事實的描述。

 

但站在狹義事實上,這就是在表達自我當下的真實感受和喜好。

 

重點還是回到自我感受上,如果你出現自責、批判、懊惱的感覺——「我不能去說A花醜,因為我這樣就是在批評」或是「我覺得xx長得醜……糟糕,我竟然覺得人家醜!」「我為什麼總在批判、總在對比,我不喜歡這樣的自己」……

 

 

如果出現這些不舒服的感受時,以下有幾個方法可提供參考:

 

1.先停止對自我的批判與攻擊。

停止用自我攻擊而生的負面感受去傷害自己,在情緒和感受上先停下來。

 

2.承認自己的感受。

例如:我現在在批判自己,但我真的覺得A花比B花漂亮,這是我的真實感受。

 

3.接納自己的感受。

我允許自己存在攻擊性、批判心,因為這就是目前真實的自己。我可以接納這樣的自己,包容這樣的自己。

 

4.借助釋放句,釋放當下的負面感受。

 

5.安撫自己,理解自己,尊重自己。

 

6.想一想下一次遇到這種情況,如何幫自己改善。

(這些步驟沒有先後順序,隨取隨用,可靈活調整)

 

比如調整自己的表達:A花是紅色,B花是白色,A花的花瓣長得比B花大,B花很好看,A花也不錯~

 

將語句調整為更貼合事實的中性表達,將否定貶義的色彩調整為積極向上的色彩。

 

通過語言上的創造,來調整自我的感受,從而進行能量上的新創造。當然也要忠實於自己的真實感受,不需要做違心的表達,也不需要批評自己。

 

 

********

相關問答:

 

 

讀者:

以前我在描述事情和回答問題時都盡可能從不同角度不同立場去看問題,然後綜合起來,以事情本身的狀態去表達。

 

然後,有朋友直接和我說,他感覺我就是個AI……說我是機器人,原因是從相處裡她感覺不到我身上那種人性的貪婪、嫉妒、欲望、憤怒,只有悲傷和喜悅。

 

我有時想,他們的這種感覺是不是因爲我自己過度要求100%的客觀和實事求是而引起的。絕對的客觀表達而沒有個人主觀的感受,他人聽的時候,就感覺不到那種人性的情感,而無法共鳴。

 

閏月:

有時別人的反饋不一定是自己的問題,只能反映出對方的偏好。但做準確描述時,使用中性表達不代表自己沒感受~我依舊會是激情滿滿的表達,抑揚頓挫,情感隨著表達自然流露~情緒具有感染力、情感上能互動的人是不會像機器的。

 

補充:對於別人的評價是否是對自己的攻擊,也是需要自我去深入覺察的。有的的確是攻擊,有的可能是自我的「自衛過度」反應。如果身邊人常常出現貶低和暗含攻擊的言語,那要小心自己是否落入操控圈套變成「血包」。有的攻擊只是因爲我們沒滿足他人的期待,沒有提供到他人想要的情緒價值,沒有滿足他人的需求,因而得到了對方的「回敬」。這種情況下不需要去懷疑自己、不滿意自己,相反更需要懂得設立邊界、好好保護自己,也要健康靈活的使用技巧去應對,甚至反擊。

 

讀者:感謝您的建議和提醒。

 

 

上一篇 主畫面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