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評論
閏月:師父,有時我想發表看法時,會被你們提醒「不要評論」。你們為什麼要建議不要「評論」,因為有時真的分不清楚自己是在描述性表達,還是在評論?
師父:因為「評論」表達的並非真實的真實。
閏月:有的人在意識到評論似乎是個「不好」的行為,而自己在做評論時,就可能出現批判自己、內疚、甚至厭惡自己的感受。可是我們沒辦法完全避免「評論」這個行為呀~我們如何去平衡自己的感受呢?
師父:嗯~事實上你需要「評論」這個行為。評論目的包括但不限於以下:1.用評論表達正向褒義的感受。 2.宣洩負面情緒。 3.進行攻擊。 4.通過暗示、期盼的表達來進行操控。
如何平衡自己的心態?
首先,你要認識到自己「需要」——即你需要。
其次,你要知道自己的目的,清楚自己在幹什麼,就會少許多困惑了。
閏月:可有時僅僅是忍不住抒發一下情緒,或者無意識地感嘆一句,但這個行為卻不可避免地給「聽」的人帶去負面的影響,可我並不是真心想給別人帶去影響。
師父:明白,但是「評論」這個行為帶來的結果卻包含著「抒發情感」和「可能會對他人構成影響」兩種結果。即便構成影響並不是你所要選擇的,但它的確存在在那兒。
閏月:那對於我使用評論,你們有什麼建議嗎?
師父:
1.還是要分清你的目的,比如抒發心情時,可以用簡短的語氣詞來代替,例如:啊~呀!哇……
2.盡量放緩你的步驟。比如拉長抒發情感的語氣詞。想必在主要的情感抒發完畢後,你的頭腦會重新處於較清醒的狀態。
這時你可以決定自己是否要用描述自我感受的方式去達到你下一個目的。比如用正向感受的語言描述去表達你的鼓勵、支持、善意等。
(閏月備註:其實即使是很善意的評論,給別人帶來的感受也不一定是正向的,或許還因為我的態度和用詞不夠用力、不夠五體投地,因而覺得被敷衍、被看輕呢~那這樣的人也需要去好好地探索一下自己的內在。
事實上過多的稱讚也可能會給他人帶來一些「非己所願」的影響。比如成長在家庭結構缺失的孩子,本身存在一些心理創傷。讚揚會給他們帶來肯定和「被愛」的感受。繼而去承擔一些超出自己承受能力的期盼重荷,掉入被操控的陷阱。即使是思想成熟的成年人,有時也會在讚美的影響下,掉入「不切實際」的期盼內。
不過大家不必糾結在此——在讚美時擔心自己是否給他人造成不好的影響:師父說只要認準自己的初心,懂得自己的立足點就好~
我想就算是正向積極的評論,也不一定是對方需要的,在對方沒有明確需求的情況下,我的評論還是對別人的「獨立性」領域造成了入侵。但也正是這種點點滴滴的存在,才有機會擦出「看見自己內在」的火花,所以也不必抱有太沈重的思想負擔。)
閏月:那如果此時我有非常多的負面感受要表達呢?單靠一個語氣詞難以完全抒發我的感受,有種不吐不快的感受,但這行為可能會給他人帶來不好的感受。我想忠於自己的感受,又不想傷害他人,內在很衝突難受,又該怎麼辦呢?
師父:那你還是要弄清楚自己的目的和選擇。攻擊他人、貶損他人是否是你真實想選擇的?
除此之外你還有別的選擇,你可以認出自己的真實想法和需求,再選擇是讓它們停留在內心,或是用語言表達出來,以代替攻擊貶損性的表達內容。
忠於自己的感受和選擇自己真正想選擇的東西,這二者並不衝突。
比如用你最近發生的小事舉例,雖然這個例子看似和評論無關,但是你的確在這個過程中既忠於了自己的感受,又做出了令你舒心的選擇。
******此處省略,完整版收錄進第二冊書籍******
補充:
閏月:有的人動作快於腦子,可能想都還沒來得及想就已經做出攻擊性、傷害性評論了,可是說出去的話潑出去的水,沒辦法收回來了!當下可能就會很自責懊悔,如何才能快速地從心境上將這情緒放下呢?
師父:
首先,停止自責懊惱。
然後,去真心地接納這份選擇所帶來的結果並負起該負的責任。任何逃避或詭辯的心理都會將你拉入新一輪的負面情緒中。
第三,寬恕過去那還不夠成熟的自己。
第四,祝福過去的自己及此事件(包括事件人)。
第五,塑造新的自己,想一想下次遇到類似情景該怎麼做,會讓自己更舒適、更滿意!
********
相關問答:
讀者:
「思想」堆疊,繼而累積成「言語或行為」創造出相應的「實相」。那對不相關的事件發表「評論」,這樣的「評論」追本溯源與最初的「創造能量」相悖嗎?會造成什麼創造結果呢?
閏月:
不相悖,追本溯源那創造能量還是「愛」。
「評論」創造什麼?那自己最好要清楚個人在創造什麼~要知道自己在用什麼樣的能量在做哪一層次的創造~
比如我到一處風景優美的地方,忍不住感嘆:好美啊~ 那此時是因為美景與我內在深處美好的能量共鳴~個人感受上的能量是喜悅的,這個感受是第一層創造。
這一句「好美啊」只是言語上的創造,是第二層創造,它是第一層創造能量的延伸,所以其創造的是還是我內在這喜悅能量。
如果我要做第三層創造,那就是行為上的創造,比如就地起舞唱歌什麼的,以行為來展示那層能量。
累積的是什麼能量?要在最初明白自己在用什麼能量做創造。
ps:在「評論」的使用上,因為對方未必需要我們的評論,所以我們評論的時候要考量是否有尊重到對方的需要。
讀者:
重複看了好多遍,還不是很懂。首先什麼是「不相關的事件」?是跟自己無關的事情?比如看到一個商家造假的新聞案件,做出了「這個是個無良商家」的評論,這麼個狀况?
第二,不同層創造之間是什麼關係?以下是我的理解:看上面文字應該就是第一層是感受,第二層是語言,第三層是行動。有點是遞進的關係,因為從感覺到行動,是由「虛」到「實」程度上的具象化。是這樣嗎?
閏月:
「不相關」是個籠統且不嚴謹的說法,主要表達:跟自己沒有切身利益關係的事件,我沒參與事件,也沒做出評論或被評論。可以簡單理解為:不關我的事。
但從事實出發並不存在這種絕對的「不相關」,只要看到了感受到了就是參與了,不僅僅是有沒有參加某個事件、行為,在能量上就是參與創造了。以你看見新聞舉例:你沒參與造假,你沒去採訪。有人就會認為這不關我的事,甚至不會去留意到。但你注意到這事件了,你已經有感受了,所以你參與創造了,就不能說跟你無關了。內在的能量上有某部分跟這個事件聯繫在一起的。
第二個問題,不同層次的創造僅僅是不同層次的創造,要怎麼利用都看個人選擇。比如想打人,心念上想傷害對方的能量已經存在了。在行為上沒去打人,只是說在行動層面,沒去傷害別人的身體,將這層能量停在了第一層創造上。思言行是不同能量的創造。思是第一層;言是第二層,言一定包含思上的第一層創造;行是第三層實相創造,同樣也一定包含思上的第一層創造。如果對創造還有什麼疑問,可以再去看《與神對話》。我就解釋到這裡了。
上一篇 | 主畫面 |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