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症狀讓你焦慮:「拯救者情結」的自我重建之道
推薦給「超級幫手綜合症」「聖母人格」「拯救者情結」的一本書。
這三個名詞都代指那些會過度投入於他人的需求和問題,極度熱衷於幫助他人的人,幫助他人解決問題,甚至承擔起他人個人責任的人。
如果你覺得你有類似的問題,那麼我推薦你看一本書:《愛得太多的女人》
先簡單介紹一下這本書:
這本書主要探討是一種「病態的癡迷」和「強迫性的付出」。作者將這種狀態稱為「愛得太多」。
而很多有類似問題的人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付出」、「犧牲」、「幫忙」是種病態的表現。
通過無止境地為他人付出、犧牲和奉獻,來換取自我價值感和被需要的感覺。 他們的愛和幫助並非源於健康充盈的狀態,而是一種「病態的給予」。是一種需要借由「愛別人」來填補自身內心空洞和逃避自我問題的「成癮」行為。(自我問題需要個人去做覺察)
這種關係模式是痛苦且無法帶來滿足感的。付出越多,越感到空虛和怨恨。它讓人深陷在不健康的關係中,無法自拔,嚴重損害其身心健康和幸福。最終導向的都是耗竭、怨恨和破碎的關係。因為這種付出不是愛,而是索取(索取價值感、安全感、控制感),任何建立在索取基礎上的關係都無法健康持久。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
其根源幾乎總能追溯到她們的童年經歷和由此形成的心理模式。這不是一種選擇,而更像是一種為應對早期創傷而發展出的「生存策略」,並在成年後被錯誤地應用到了親密關係中,和社會關係中。
主要原因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1、原生家庭的創傷與「愛的範本」錯位
這是最核心的原因。這些人通常成長於功能失調的家庭,例如:
- 父母一方或雙方酗酒、吸毒或有情緒問題
- 遇到人格不健全的養育者(如NPD,精神障礙患者),情感上被忽視或虐待:父母冷漠、缺乏關愛,無法提供情感支持和安全感。
- 缺乏健康的榜樣:從未見過一段健康、平等、相互尊重的親密關係是什麼樣子。
在這種環境中,孩子將會被迫承擔起不屬於自己角色的責任。他們會錯誤地認為:愛 = 痛苦 + 付出,或者愛就是解決別人的問題,讓別人幸福快樂。
他們渴望被認可:拼命努力,試圖通過「做得好」來贏得父母的關注和愛,但這種愛總是難以捉摸。
他們會習慣於伴隨著焦慮、痛苦和巨大的努力,平靜和輕鬆反而會感到不安。以至於成年後還會無意識地去創造童年的模式,以回到者「舒適區」。
2、極低的自我價值感與「救世主情結」
- 低自尊:由於童年缺乏無條件的愛,他們內心深處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只有當自己「有用」(比如在照顧和拯救一個男人時,或者在幫助別人解決困難時,在自己被需要時)時,才感到自己有價值。
- 通過拯救他人來拯救自己:會無意識地被「有問題」的人吸引(比如失意者、酗酒者、情感冷漠者),並試圖拯救他。這會給他們帶來一種強大的錯覺:「看,我能改變他,我多麼特別、多麼有力量!」這種成就感暫時掩蓋了自身的無力感和低價值感。拯救對方,成了實現自我價值的唯一途徑。
3、對痛苦和混亂的「成癮」
- 熟悉感等同於安全感:即使童年的家庭環境充滿痛苦和混亂,但那是她們所熟悉的(重現童年模式)。
人的大腦會錯誤地將「熟悉」等同於「安全」。因此當「人格不健康」的人出現後,比如反復無常的人,會讓他們心痛,會讓他們憐憫。「讓他們感到情緒刺激的人」反而能激發他們童年的熟悉感受,反復重現「拯救,修補」戲碼,認為這才是「真實的生活」,或者「這樣的生活才能感受到自我」。相反,一個人格健康的人對他們來說反而顯得乏味無聊,提不起興趣。
- 戲劇性帶來的刺激:持續的情緒波動(爭吵、和解、失望、希望)會帶來腎上腺素的飆升,形成一種類似「成癮」的迴圈,讓他們離不開這種痛苦的關係。
4、強烈的控制欲與害怕被拋棄
- 害怕被拋棄:源於童年被忽視的創傷,他們極度恐懼被拋棄。為了避免被拋棄,她們能做出任何讓步,忍受任何痛苦。
- 控制錯覺:他們認為:「只要我做得足夠好、付出得足夠多,我就能控制對方的行為,改變對方,解決對方的困難,讓對方幸福,變得更好!」
這其實是一種試圖彌補童年失控感的努力。在童年,他們無法控制父母的行為來獲得愛;在成年後,他們通過瘋狂付出,試圖「控制」一段關係的結果。
5、模糊的個人邊界
- 在成長過程中,他們的個人邊界從未被尊重過(例如,父母可能不尊重他們的隱私或情感)。因此,他們不知道「我」的邊界在哪里,「你」的邊界在哪里。
- 他們容易把別人的問題、情緒和責任全都當成自己的,過度捲入對方的生活,令自我疲憊,同時也讓對方疲憊。
總的來說真正的改變只能源於自身。這本書明確指出:治癒的起點不是學會如何愛別人,而是學會如何愛自己、拯救自己。
上一篇 | 主畫面 |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