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是給讀者來信《要不要帶「目的」地去做一件事》的回信。

 

我從讀者來信中提取到如下資訊——

 

1.她從sikila以前的合作者的其中一篇傳訊《靜心的對話》(網址)理解到:「靜下心來看待自己之前,先不要帶有目的地陪伴自己,如果連陪伴自己都帶有目的性,這樣的陪伴是自己想要的嗎?」

 

2.轉變:從過往帶有「目的性的、想得到好處的」方式去釋放情緒,到現在慢慢變成了「想陪伴自己內心的感受」為初衷去進行釋放。

 

3.《靜心流水》中又寫到:「並不是說交給時間不好,其實交給時間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只是如果你渴望體驗到更進一個層次的深度,那自己帶有目的地做起來會更快。」

 

我從這位讀者的來信中想起了曾經有過的一些迷思:為什麼同一個東西不同上師講的好像不一樣,甚至有些內容會打架。就像關於以上,看過這麼多文章的人是否會想「那我到底要帶目的性還是不帶呢?到底要怎樣做?」

 

這裏解釋一下,上師會根據學生因材施教,如果有的學生太執著於目的性,以至於抓錯重點,所以上師會拉回來一點,讓學生放開目的性。

如果學生對「自己有目的性」這件事深惡痛絕、對「自己的動機不純粹」深以為恥的話,上師又會讓他多點目的性。

這又可以說回二元一體性,接納自己的每一個對立面向。

 

上師只是引路人,就好像看見學生在迷霧中走路,偏離了中線向右邊走時,就會說:往左一點。偏向左邊時又會說:往右一點。在中線行走時又可能會說:現在很好,繼續保持,直走下去~但其實就是指引學生找到自己的平衡點。

 

再說一點,我們是多次元存在體,這個我在書中寫過,我們不僅僅存在於三次元,還同時存在於多次元。所以我們表達出來的辭彙,它背後的意思也同時存在於不同的層次。

 

比如「目的」一詞,它就可能是很現實很實際的一個目的,也可能是另一個思想層次的目的。

所以讀上師的傳訊,可以在不同年齡段、不同處境、不同心境去閱讀,更可以多角度多層次去理解。

 

Ps:其實我師父對我的指導就常強調我要知道自己要什麼、做什麼、目的是什麼,但重中之重是我要選擇何種途經去完成。

 

如果在實操過程中有困惑,那抓住兩個重點:
  1.保持自我內在的平衡性

  2.選擇何種方式去表達自己的意圖,是選擇愛的方式,中性方式,損害性方式,破壞性方式……

 

參考文:靜心對話 https://www.notion.so/12-8-2021-28972cabd00580898b1fef3a8134eb13?source=copy_link

 

 

 

 

上一篇 主畫面 下一篇